English

缅怀胡如雷教授的历史教学

1998-05-22 来源:光明日报 宁志新 我有话说

今年1月19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史学会理事、河北省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如雷教授不幸逝世,引起了学界同仁的极大悲痛。他的治史成就是学界公认的,而他在历史教学方面的情况却鲜为人知。这里仅就他的历史教学思想略作回顾,以表达学生对恩师的悼念心情。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胡如雷教授早在40年代上中学时,就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1949年春夏之交,他放弃随堂舅阎锡山同去台湾的机会,毫不犹豫地留在内地。此后,不论岁月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他常教育学生:“一个人如果不爱国,那就形同骷髅,虽生犹死。”他从教之后,既讲授过断代史,又讲授过中国通史。每当他讲到屈原、苏武、岳飞、陆游、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时,总要饱含深情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前几年,针对“史学危机”论者认为继续用传统研究方法搞历史就没有出路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所谓‘传统研究方法’,无非是指乾嘉以来的考证辨伪方法和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从这个角度看,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史学危机’。”(《抛引集》第248页)他指出,“过去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用得过多,或已经用尽的问题,而是运用得不够成熟,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抛引集》第209页)与此同时,他也不排斥运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来研究历史,并主张吸收西方学者学术成果中的那些“合理的内核”,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科学领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史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单纯在理论的高空盘旋而不在史料上站稳脚跟,或者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引用了伪书和上了史料的当,同样都不能做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抛引集》第45页)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教育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例如,他在讲授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时,就先讲中国历史上同时存在着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然后,他根据经典作家关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理论,从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一事实出发,结合中国古代土地可以买卖的特点,提出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占支配地位的观点。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启发很大。

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胡如雷教授一生从教,从不懈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提出了“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主张,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凡听过胡教授讲课的人大多都有一个感受,这就是他讲的课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方法。究其原因,除了他知识渊博、贯通古今、融会中西之外,还与他视学术研究为生命,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长期实践密切相关。例如,他深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一些特点及其基本经济规律,得出了所有这些最终来源于地主土地所有制所具有的土地买卖、土地兼并这一根本特点的结论。因此,他在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剥削关系、农民的经济地位,以及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历史作用时,就比一般教科书和一般论著所述深刻得多,全面得多。又如他深入研究了隋朝统一、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牛李党争等问题,发表过一系列论著,因此在讲述上述人物所在历史时期的各种相关问题时,就特别生动、精彩,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重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胡如雷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把“育人”视为教师的神圣使命。40多年来,无论是在讲坛上,还是在交谈中,他都不忘这个使命,以使学生能健康成长。总括他教书育人的全部活动,可以发现他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常告诫学生:“一个品格低下、急功近利的人,在学术上不会有大的成就;而真正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大多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人。”他还特别强调:“作为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应自觉承担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他的这些铮铮话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第二,教育学生要为人正直,敢于坚持真理。他认为:“诚实和正直,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必备的品格。”(《抛引集》第224页)他本人首先做出表率。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他虽深受迫害,但从不以牺牲原则来苟且偷生。他不仅以求真求实的精神讲授历史、研究历史,也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也常常要求学生要向历史上的耿介人物学习,多和周围正直的人来往,堂堂正正地做学问,堂堂正正地做人。

第三,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史德。胡如雷教授曾对社会主义史德问题做过专门研究,将其概括为“科学性同革命性的统一”。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史德,他极力主张: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论著不写;不歪曲历史本来面貌;不作违心之论;不用伪书,不曲解史料。他对于那些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极为蔑视,斥之为“学术上的扒手”,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当这种角色”。(《抛引集》第224页)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之,胡如雷教授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益友。他的执教风范、治学精神与坦荡胸怀,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